且讓我像一個人猿,成為波德萊爾詩歌大膽的插圖 | 德米特里·維傑尼亞賓
◆ ◆ ◆
I P N H K 2 0 1 7
德米特里·維傑尼亞賓
Dmitry Vedenyapin
德米特里·維傑尼亞賓(俄羅斯),1959年出生於莫斯科。畢業於外國語學院,現任教於莫斯科文藝與新聞學院。十七歲開始寫詩,已出版詩集六部。他的作品已被譯介到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他曾獲得數個獎項,其中包括2004年的皇冠獎、2010年最佳詩集獎和2011年紀念布羅茨基基金會的贊助獎。
紅菇的期望
……群蠅黑壓壓地圍著獸屍嗡嗡叫……
——波德萊爾《獸屍》
在瘙癢而酸疼的虱之烏雲中,
我挎著小筐在雲杉林裏轉悠,
全身落滿金龜子和蒼蠅,彷彿我,
偶然栽倒,在那裏自行腐爛。
翻譯是喪失之形像和標記,
是後巴比倫時代憂鬱的象徵。
而今,且讓我像一個人猿
成為波德萊爾詩歌大膽的插圖。
彷彿在近些年的迷途中,
最初似乎就是:不可拯救。
但是——哪怕苔蘚、陰影,哪怕蛞蝓
都不能拯救這朵具體的蘑菇——
蝴蝶卻從過去的生命
脫穎而出,重走林間彎曲的小路。
紅菇屬的先知以西結說道:
「我看見了肉體大面積的腐爛,
在雲杉之下真理的小樹林中烘烤……」
輕霧在沼澤上空顯露,皺起眉頭,
在草墩子裏,在越橘樹上,一朵紅菇
生長,泛紅,閃光並期盼。
(汪劍釗 譯)
The Faith of a Mushroom
A swarm of flies was rustling over the carcass like a blanket…
Charles Baudelaire’s “Carrion”
(Russian transl. by A. Geleskul)
In the itchy whine of the insect swarms,
a small basket in hand, I wandered about the fir grove,
covered in bugs and flies, as if I,
having kicked the bucket, had decomposed.
Translation is an image and a sign of loss,
a sad symbol of the post-Babylonian era.
If only anthropomorphically, I had thus become
a vivid illustration for the poetry of Baudelaire.
As in all of the wanderings of the recent years,
it seemed at first: there is no hope.
And yet—even though neither the moss, nor the shade, nor the slugs,
could save this specific mushroom—
following the meandering forest path,
a butterfly from a past life flew by.
And thus spoke the Ezekiel of the mushrooms:
“And behold, the bones were once again covered with flesh,
warming themselves in the thicket of the truth under the fir trees…”
Over the marshes, darkness glimmered and frowned;
nestled among blueberry bushes was a blushing red
mushroom, beaming with hop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Yuri Vedenyapin)
*
「當然,糟糕,甚至很糟糕,但是」
當然,糟糕,甚至很糟糕,但是
在樹葉落到根部的森林裏;
在無軌電車裏,彷彿枝頭上的小鳥,
坐著一位戴貝雷帽的和藹老人
和一名穿著畸醜大衣的姑娘,
她的年齡——你大概知道——
二三十歲的樣子——她想起了
這個時間(在遠景「那麼」中間),
她會哼地一聲,對某人說道:「笑話!那時,
我就穿著這件討厭的大衣,
哦,沒關係——穿就穿吧……」
某人問道;「那時你多大呢?」
那女人估摸一下,說道:「六歲。」……
荒謬,但其中有某種深意。
(汪劍釗 譯)
“Of course, it’s bad, it’s really bad, but”
Of course, it’s bad, it’s really bad, but
in the woods, where leaves fall on the ground;
in the trolleybus, where, like birdlings on a branch,
are seated a cozy old man in a beret
and a little girlin an ugly coat––
a girl, who, you can be sure,
in twenty to thirty years, while remembering
this time (in retrospect, “that”),
will say to someone with a giggle: “Isn’t it hilarious? I used to
wear this awful coat––
that was it, I just kept wearing it…”
And somebody will ask: “How old were you?”
At which the woman will consider and reply: “Six.”
It’s nonsense, but there's something to it.
(English translation by Yuri Vedenyapin)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香港
2017年11月21-26日
廣州、杭州、南京、武漢、廈門
2017年11月27-29日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是由著名詩人北島創辦的國際詩歌節。「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每兩年舉辦一次,從二〇〇九年至今已邀請過近百位國際詩人來到香港及內地城市朗誦詩歌,並進行各種詩歌交流活動。目前「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已成為華語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詩歌活動。第五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將於2017年11月21-26日在香港舉辦,主題為「古老的敵意」,邀請超過二十位著名詩人和詞人參與,及後分組移師廣州、杭州、南京、武漢、廈門等五個中國內地城市進行分站活動。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香港詩歌節基金會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大學文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廣州時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活字文化
當當
贊助
中國會
先鋒公益基金會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卓爾書店
斑馬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馮鑫牟希文夫婦
蓮華書院
特別鳴謝
誠品書店
商務印書館
唐山書店
點擊了解活動日程
▼
點擊閱讀與會詩人作品
▼
……
(更新中)